# 瑜伽## 健康养生#
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、健康意识日益增强的社会,瑜伽作为一种古老的身心实践方法受到了广泛的推崇与实践。
然而,围绕瑜伽的一些误解和谣言也随之而来,尤其是关于瑜伽与林伽(Linga)和约尼(Yoni)之间所谓联系的误读,这不仅扭曲了瑜伽的真正含义,也对追求精神提升的人们构成了困扰。
太多的自媒体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,甚至完全不去了解的情况下,直接照搬各种猎奇观点,还添油加醋把瑜伽这门养生术歪曲成了与男女交媾相关的技术,明面上在辟谣实质上传谣。
瑜伽,和谐之源而非“林伽”误解
在瑜伽的平静与和谐中,我们探索身心的联结。然而,关于瑜伽的误解悄然流传,尤其是将它与生殖器崇拜相联系的观点。今天,让我们一同揭开迷雾,探寻瑜伽的真正含义。瑜伽,这个源自古印度的修炼方式,其梵文“Yoga”(योग)所承载的意义是“联结”、“一致”及“和谐”。它并非如某些误读所言,与林伽(Lingam)和约尼(Yoni)有直接的关联。
在印度哲学中,林伽和约尼分别象征着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力量,代表了生命的起源和繁衍。而瑜伽的诞生要早出上千年历史,其重点是在精神层面的追求,是一种通过冥想、呼吸控制和体位练习等方式,达到身心灵合一的状态。瑜伽的目的不在于生殖崇拜,而是在于内在的平和与自我超越。
瑜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古印度,它起源于印度北部的喜马拉雅山麓地带。古印度的瑜伽修行者通过观察动物,模仿它们的姿势,创立了强身健体的一系列体位法。这些动作设计的初衷,是为了帮助修行者更好地调控身体,进而达到心灵的宁静与专注。
其最早的概念出现在《吠陀》中,这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文献,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500年到500年之间。《吠陀》中的《梨俱吠陀》是其中之一,它包含了赞美诗和对至高无上知识的赞颂,这些可以看作是瑜伽哲学的基础。《奥义书》则是《吠陀》的后期文献,提供了瑜伽的哲学基础,讨论了灵魂(Atman)与宇宙精神(Brahman)的统一。而《博伽梵歌》(Bhagavad Gita)则是一部史诗文献,其中主神克里希纳向阿周那阐述了瑜伽的多个分支,包括智瑜伽(Jnana Yoga)、业瑜伽(Karma Yoga)和奉爱瑜伽(Bhakti Yoga)。
帕坦伽利的《瑜伽经》(Yoga Sutra)是瑜伽哲学中最重要的文献之一,它系统地阐述了瑜伽的八支行法(Ashtanga Yoga),包括自律、精进、体位、调息、制感、执持、冥想和三摩地。这些著作不仅为瑜伽的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,也为瑜伽的多样性和深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。瑜伽从古印度的宗教和哲学传统中发展而来,逐渐演变成今天全球广泛实践的健康和精神修炼方式。根据这些信息,瑜伽最早的经典距今大约有2500至5000年的历史。
《瑜伽经》中提到的八支行法是瑜伽实践的八个步骤,它们是:
持戒(Yama):包括不杀生、诚实、不偷盗、不淫、不贪等道德戒律,是瑜伽修习者在社会中的行为规范。
精进(Niyama):包括清净、知足、苦行、读诵、敬神等,是瑜伽修习者对自身的纪律和修养。
体位(Asana):指保持身体平稳、轻松自如的姿势,如莲花坐、勇士坐等,旨在保持身体的健康和灵活。
调息(Pranayama):指调整和控制呼吸,通过呼吸控制来影响身心,达到身心平衡。
制感(Pratyahara):指从感觉和外部事物的奴役中解脱出来,控制内心,准备进入更深的冥想状态。
专注(Dharana):指集中注意力,一心一意,心注一处,为冥想做准备。
冥想(Dhyana):指精神持续流入目标,超越繁杂思绪,达到持续专注的冥想状态。
三摩地(Samadhi):指心神合一,意识完全融入目标,体验绝对的平静和喜悦,是瑜伽修行的最高境界。
我们可以发现,这八个步骤相互关联,从道德自律到身体练习,再到心灵修炼,构成了完整的瑜伽修行体系。通过这些步骤的实践,瑜伽修习者可以达到身心和谐与灵性成长。这其实也是今天许许多多个追求心灵成长的人所共同秉持的目标。与那些谣传相去甚远。
时至今日,瑜伽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的修身养性方式。它不仅能够提升个体的生理健康,还能促进心理健康,帮助人们缓解压力,提高生活质量。瑜伽的动作虽然柔媚,但并非女性专属,它是性别中立的,适合所有追求和谐与平衡的人练习。
现代心理学中,有几个理论和治疗方法是直接受到瑜伽哲学影响的:
1. 正念疗法:正念是佛教传统中的概念,但与瑜伽中的冥想有着相似之处。在现代心理学中,正念疗法被用来帮助人们通过觉察自己的身体感受、专注和感知当下来减少压力和焦虑,这种方法在瑜伽修行中也有强调 。
2. 认知行为疗法(CBT)与瑜伽的结合:CBT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,它帮助个体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。研究表明,将CBT与瑜伽结合可以更有效地治疗心理健康障碍,如焦虑和抑郁 。
3. 荣格心理学:瑞士心理学家卡尔·荣格将瑜伽哲学与精神分析理论相结合,探讨了瑜伽对西方心理学的启示。荣格认为,东方的瑜伽智慧可以帮助形成一种全新的治疗手段,并且对个体精神发展在不同文化滋养下的路径差异有深刻见解 。
4. 瑜伽心理学:瑜伽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,探讨了瑜伽实践对心理状态的影响,以及如何将瑜伽的原则应用于心理治疗。荣格在《瑜伽心理学》中详细阐述了印度的瑜伽哲学,并将其与精神分析的概念相对应 。
5. 心理韧性训练:瑜伽休息术(Yoga Nidra)和整合复元术(Integrative Restoration,简称iRest)是瑜伽心理学的应用之一,它们被用于帮助治疗抑郁、焦虑、睡眠障碍、创伤后应激障碍(PTSD)等问题 。
这些理论和方法表明,瑜伽哲学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,从提供新的治疗手段到促进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。
亲爱的朋友们,瑜伽是一门科学,也是一种艺术,它教会我们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,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保持平静。让我们用正确的认知来对待瑜伽,摒弃误解,共同享受它带来的身心健康与喜悦。
瑜伽的学习不应仅限于体式上的练习。
瑜伽哲学告诉我们,真正的修炼还包括对心灵的探索和对自我认知的提升。
这意味着,在练习瑜伽的过程中,我们应该注重内心的感受,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,而不是盲目地追求某种外在的标准或形式。
瑜伽是一种旨在实现身心和谐、提升精神层次的实践方式。
它的真正价值远非一些误解所能覆盖,而对瑜伽的正确理解和实践则能够带给我们更深层次的身心益处。
让我们一起摒弃那些无根据的谣言和误解,以一颗开放和求知的心态,去体验瑜伽带给我们的奇妙旅程吧。